,在近日的成都首届工业博览会上,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项目的签约让人们目光再次聚焦到氢能产业的发展上来。因价格高昂、政策支持少、产业起步晚等原因,氢能一直以来限于商用车等领域缓慢发育。不过伴随碳中和、碳达峰目标的提出,光电、风电等干净能源和氢能的互动发展充满想象;同时,零件国产化正在加速氢车降价,有关政策支持力度也愈发明显。
一位从事氢燃料电池系统的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氢价较高是阶段性事实,产业高质量发展规模化和国产技术自主化将大幅降本降价,行业正等待政策发令枪。一位光伏行业的人说,碳中和下,光风电制氢将成为未来趋势。
此次博览会上,亿华通(688339.SH)和川威集团、大运汽车合作开展“西部首条氢燃料电池重卡示范线项目”,向行业展示了氢燃料电池作为重卡等商用车动力源这一应用场景。
图 亿华通与成都大运汽车联合开发的49吨氢燃料电池重型牵引车 财联社记者拍摄
氢气燃烧效率高,加氢补给方式快速,具有低温适应性,但美中不足的是其价格并不便宜。2020年中国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报告数据显示,根据原料价格变革,几种主要制氢方法中,煤制氢成本约6.77-12.14元/kg,天然气制氢成本约7.5-24.3元/kg,工业副产提纯制氢成本在9.23-22.25元/kg,两类商用电解水制氢方法:碱性电解和PEM电解的成本分别约为21.6元/kg和31.7元/kg。
仅制氢环节成本就已经大幅高于传统能源终端售价,更加不用说还要加上储运环节的费用。“和纯电动、传统能源车比,现在氢价高确实还是事实。”上述业内人士直言。
不过不一样的地区氢价还有些许差异。东方电气(600875.SH)有关人员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广东那边氢气售价很贵,80多元/kg,成都地区大概40多(元/kg)。”上述业内人士也证实了这一点,他说道:“张家口氢气35元/kg,主要是利用了当地不能上网的风电、光电;成都这边水电丰富,价格也较低。”
光、风电等干净能源制氢能够大大减少成本,降低氢价;反过来,对于急需储能调峰的光电、风电行业,氢储能也是个好选择。
光电、风电存在大量弃电现象主要因其会加剧电力系统波动,不能大规模并网,解决办法即通过储能进行调峰。据中关村储能联盟数据,几类储能方式中,氢储能价格为50元/kWh,热储能350-400元/kWh,抽蓄储能600元/kWh,锂电池化学储能1500元/kWh,氢储能优势明显。
而且伴随储能解决了并网问题,光电、风电未来在规模化效应下还会促进降价,由此带来电解水制氢成本的下降,二者成为一个正向良性的循环。一位光伏行业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在碳中和背景下,光风发电制氢是未来趋势。今年3月,隆基股份(601012.SH)即成立子公司“西安隆基氢能科技有限公司”,意欲打造光储氢一体化解决方案。
总体而言,氢能因其价格劣势,应用场景还不丰富。中国石化(600028.SH)董事长张玉卓曾表示:“目前氢能源正处起步阶段,远只有少数的规模和经济性。需要产业链共同努力降低总成本,才能有大规模推广的潜力。”
经财联社记者梳理,氢能源产业链上市企业主要有亿华通、大洋电机(002249.SZ)、潍柴动力(000338.SZ)、美锦能源(000723.SZ)、雄韬股份(002733.SZ)、厚普股份(300471.SZ)等,但除亿华通外,较少出现主营业务完全与氢能直接相关的标的。并且行业远未达到如锂电池行业般,仅电解液隔膜一环就拥有三家上市公司的完全竞争态势。上述业内人士对此表示,氢能产业链起步晚,近两年才开始渐渐成熟,不过发展十分迅速。
他还提到,国产自主让零部件价格下降很快。“两年前得空压机得天下,那会儿价格是20、30万一台,还得排队才能买得到。”他回顾产业高质量发展历史时说道,“但国产化后价格迅速下降,现在是2万元左右。”
“空压机价格是在去年全国仅卖了1000多台氢车的背景下就降下来的,要是达到10万台级,(燃料电池电动车)价格一定能跟传统燃油车、纯电动车打平。”上述业内人士对产业链未来发展乐观估计道,“就燃料电池发动机而言,粗略估计每年降本程度至少在20%-30%。”
谈及氢车国产自主化程度时,该名业内的人表示,目前除材料级别的碳纸、催化剂和氢系统中的管阀件较多依赖国外技术之外,整个燃料电池车国产化程度都很高。但他也补充道:“全世界而言,还是日本的整体水平更高一些,产品的可靠性、一致性会更稳定。”
产业发展还需政策、标准及时跟上。上述业内的人表示,国家补贴政策对于新兴起的产业能否快速进入发展期具有很大的指挥棒作用,但出于安全纯电动的考虑,政策还在不断调整。“产业在等政策,不敢有太多动作。”此前相关鼓励政策大多分布在在地方层面。
不过局势正在有所变化,财政部、工信部、科技部、发改委、国家能源局于去年9月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的通知》,将对合乎条件的城市群开展燃料电池汽车关键核心技术产业化攻关和示范应用给予奖励。上述业内人士向财联社记者透露,入围城市群名单大概率在今年5月中旬揭晓。